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系列 | 美国儿童博物馆的教育意义及启示——基于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家长访谈研究
活动时间:2023-03-01 ~ 2023-04-30
活动类型:其他
活动地址: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摘要】近年来,西方儿童博物馆日益成为儿童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的第二课堂。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造访美国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30位儿童家长开展访谈研究,分析了家庭入馆活动特点、动机以及家长对儿童博物馆短长期教育收益的看法。研究发现,在家长眼中,儿童博物馆除了能给孩子带来“玩得开心、释放能量”等即时收益,也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对中国的启示主要包括:在各地建设更多儿童博物馆、现有馆中增设多元文化展区和促进博物馆教育与正式学前教育的融合。

      在西方,儿童博物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区别于普通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以满足儿童需求、教育儿童为宗旨,为儿童提供一系列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互动式展览和项目,日益成为儿童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儿童早期教育(0-8岁)提供了重要补充。在中国,只有北京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城市建有此类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具有教化儿童和助益社会的潜能,很有必要从家长这一微观主体角度研究西方儿童博物馆对儿童发展的教育意义,为我国儿童博物馆和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纽约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是世界上第一家儿童博物馆,成立于1899年,专门为儿童设立,致力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鼓励终身学习,寻求文化包容性和多样性。该馆每年为30万儿童和家长提供基于视觉艺术、音乐和表演、自然科学和世界文化的展览和项目,藏品包罗各类学科的实物和标本3万余件,针对0-3岁和3-6岁儿童设有专门的活动区域。馆内设有礼堂、儿童资料图书馆,还有儿童照相、艺术、科学、地质等工作坊区域,供孩子们上课、练习、实验。不论社区成员的种族、民族、国籍、信仰、性别认同和能力,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坚持为社区所有家庭提供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健康的和能亲身体验的环境。然而,西方关于儿童博物馆作用的研究仍然以理论论述为主,强调儿童博物馆“互动体验式学习”“基于游戏的学习”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在实证层面,儿童博物馆的教育意义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和研究。较少有实证研究从整体上探讨儿童博物馆的访问经历对儿童认知与非认知发展的影响,相关研究多聚焦于一个展览或项目,探讨该展览或项目是否提升了儿童的知识、兴趣和印象。对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研究不多,较多研究者关注芝加哥儿童博物馆。在学前教育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代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处在起步阶段,主要以介绍国外经验为主,目前还没有实证研究探讨我国儿童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需求方——家长的视角出发,立足儿童博物馆整体,通过以访谈为基础的定性研究收集家长的真实有效信息,分析其访馆动机、频率、在馆时间分配,以及其对博物馆短期和长期作用的看法


一、研究方法与实施过程


      研究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式,从造访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家长中抽取30位进行一对一访谈(仅有一小部分是电话采访),收集他们对于带孩子参观儿童博物馆看法的信息。此处的家长指父母或其他陪同孩子入馆的看护人。访谈提纲为半结构式,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九个问题,涉及访问次数、家庭结构、馆内时间分配、访问动机、以及对于参观儿童博物馆短长期益处的看法、儿童是否倦怠;第二部分是家长对参观博物馆满意度的评级;第三部分为其他评论。在正式访谈之前,受访者会阅读访谈许可书并授权研究员记录对话。30个家庭共有陪同家长33位,43个小朋友,其中女孩21个、男孩22个。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通常只带一个孩子来博物馆,少部分人表示他们会带2个甚至3个孩子来馆。这些孩子大多是1周岁至6周岁的幼儿,集中在先学前期与学前期,年龄最小的只有6个月大,最大的为11岁。陪同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家长中48%是爸爸,42%是妈妈,6%是外婆,3%是外公,其中一组受访家庭的陪同家长有外婆与母亲,还有两组受访家庭陪同家长是父母双方。


二、研究发现

🔺 (一)来访者参观特点


      在参观频率与参观时间方面,访谈结果显示,家庭访问博物馆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从每周一次到每两年一次不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是第一次参观博物馆。大多数家长(73%)更倾向周末带孩子来博物馆,因为这样不会与工作发生冲突,平均每次参观时间大约两小时,而且大多数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先探索整个博物馆,随后在他们最喜欢的区域停留更长时间。家长指出,他们的孩子最喜欢去的区域包括真实生活角色扮演区(如披萨店)、动手活动区(如积木区)、感官体验区(如沙盒区)、音乐区(如打鼓区)和自然区(如植物花园)。定期参观者(如每周一次、每月一次)认为,孩子对于这样的参观频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并不会感到疲倦。在其他参观经历方面,57%的受访者之前从未去过任何儿童博物馆,27%的受访者此前去过曼哈顿儿童博物馆,剩下的受访者参观过其他城市(如波士顿、费城和巴黎等)的儿童博物馆。


🔺 (二)来访者动机


      分析显示,被访谈家长的参观动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让孩子接触更多难以在家里实现的感官体验;为孩子提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学习分享物品以及公共区域;让孩子从观察、触摸以及经历中探索和学习新事物;让孩子把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体验以及角色扮演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孩子对于世界多元文化观和不同观点的包容性;在冬季选择儿童博物馆这样的室内场所;让孩子在安全的场所中自由体验,父母不用时刻监管孩子;享受娱乐休闲的时间;身边的朋友和老师推荐鼓励;孩子喜欢来博物馆参观;住所距离博物馆近。


      可以发现,部分家长已经逐渐意识到儿童的发展需求与成年人不一样,儿童需要用手触摸、动手体验,而儿童博物馆致力于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具有教育意义,所以在亲子出游时会选择儿童博物馆,希望它可以发挥补充学校教育、提供跨学科学习机会、培养学习的乐趣、提升多元文化体验等优势作用。同时,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参观过儿童博物馆,可见儿童博物馆在美国的历史较长,已经影响了几代人。不过,也有部分家长在选择儿童博物馆之前并没有关注到其教育意义,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环境氛围、基础设施良好、交通出行方便或者他人推荐。


🔺 (三)来访者关于教育意义的看法


      总体看来,家长对参观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有良好的反馈,整体满意度较高,对博物馆教育意义也予以认可与支持。相关的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博物馆应当增加员工帮助与现场讲解,增加更多种类的展览,改进入场费用,在互动馆区提供更好的卫生条件。


      在家长眼中,儿童博物馆具有丰富的短长期收益。如表2所示,除了能给孩子们带来“玩得开心”和“释放能量”等即时收益之外,儿童博物馆的短期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


      1.通过接触馆内的各类展项和互动设备,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例如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的相关概念原理。

      2.能增加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接触到各类事物,全方位感受、体验和开拓视野。

      3.能从一些在家中无法开展的活动中自由探索,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儿童博物馆中设有攀爬区。此外,儿童博物馆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安排时间和活动。


长期教育意义包括:


      1.锻炼社交技能与情感技能,学习分享,以及练习在公共场合的得当举止。例如,在模拟小厨房中,孩子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用蔬菜、肉的模型做饭,在模拟真实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

      2.辅助家庭教育,建立两代人共处的美好记忆,例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亲子互动活动。其他长期收益包括:有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激发想象力与好奇心等。

      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积累知识。孩子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工作坊,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例如,儿童博物馆设计了水区,虽然孩子可能没有学过水的张力等物理学知识,但是他们有机会体验最直接生动的水。


      短长期收益对比可以发现,在短期收益中,家长更偏重于认为博物馆有利于孩子释放能量和学习新知识,而在长期教育意义中,很少有家长提到释放能量。家长都认为儿童博物馆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该作用同时属于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值得一提的是,长期教育意义中,家长最为关注孩子社交技能的提高和留下代际的美好回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只出现在长期收益的回答中。但是,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家长对于“博物馆将促进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和“自信心”等方面提到较少或没有提及。值得肯定的是,与来访动机的答案相比,大部分家长对于儿童博物馆短长期教育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入。


三、结论与启示

🔺 (一)美国儿童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总结为:补充学校教育,促进儿童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培养儿童的社区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力;提升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


1. 补充学校教育


      儿童博物馆所提供的教育属于非正式教育。相关研究发现,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结合能产生最有效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中,被访家长在短长期收益中均提及了儿童博物馆在学习新知识、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在长期收益中主要提及了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与家长共创美好的共处时光。结合理论和访谈发现,儿童博物馆在补充正式学校教育方面的潜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儿童与展品、手工艺品、成人和其他儿童进行互动,有机会锻炼运用词汇、提升情感交流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主题多样的工作坊利于培养想象力、动手能力、情绪管理、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儿童博物馆鼓励情境理解、强调参与学习,儿童可以通过接触真实的手工艺品、实景模型、浸入式展品和积极的环境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3.弥补学校核心课程没有涉及、但对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儿童也能在儿童博物馆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与学科相关的知识。

      4.在儿童博物馆环境中,儿童的自主学习可能胜过外界灌输的效果。


2. 培养社区意识和开放的世界观


      儿童博物馆在提供给孩子的资源中放入了很多社会因素,如超市、厨房、社区商店等模拟真实生活角色扮演区,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和周围的社会。具体表现为:

     

      1.儿童博物馆展区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多样性知识和文化,有利于增强儿童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访谈中有家长对此表示认同,指出儿童博物馆有利于在长期培养儿童开放的世界观。

      2.在博物馆与物品互动的体验中,孩子有机会知晓自己如何与周围真实世界相关联。

      3.儿童会在各种教育项目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在玩耍中提高社交技能并了解自己生活其中的社会。

      4.培养孩子对当地历史文化、风俗特色的认知和反思,增强社区意识。比如,儿童博物馆在不同的全国性传统节日期间会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庆祝活动。


3. 提升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


      美国儿童博物馆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利场所,不少儿童博物馆会为家长和教师提供有关儿童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培训机会。本研究关注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会在网站上列出家长参观时的注意事项和温馨提示,馆内工作人员会在教育项目的现场互动中给予家长指导。家长在工作坊中有机会提升与儿童互动的技能,学到专业的育儿知识,了解到怎样才能正确启发引导孩子。在展品设计和主题多样的工作坊中,家长可以通过协商内容、提供协作、给予指导三种形式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儿童博物馆提供的家庭教育有望增加亲子互动频率和提高互动质量。不过,根据访谈发现,这一作用的实现还有赖于家长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 (二)对中国儿童博物馆与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儿童博物馆上的发展要落后很多。即使在北京,目前只有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0-7岁)和宋庆龄体验中心(0-18岁)属于此类儿童博物馆。基于美国家长访谈的评价研究可以为中国儿童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首先,儿童博物馆丰富的教育意义意味着我国应进一步推进儿童博物馆的建设,尤其可以增设服务于学前年龄段孩子的儿童博物馆。鼓励家庭和幼儿、中小学生访问儿童博物馆,让各地儿童均有机会享受儿童博物馆的娱乐收益和教育收益。


      其次,对于国内现有儿童博物馆而言,主要的启示可概括为:


      1.增设临时展项。西方儿童博物馆一般都有临时展项和展品,我国儿童博物馆可考虑参照增加使用临时展项,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新事物,提升探索兴趣。

      2.增设多元文化展区,增加现代科技元素。西方儿童博物馆一般都有一个或多个文化区域,前述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受访家长也表达了对其意义的肯定。我国的儿童博物馆建设可考虑增加多元文化展区。此外,在访谈中有家长指出,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自90年代以来变化非常之大,主要得益于更多互动、多媒体和多样文化的元素。有鉴于此,我国儿童博物馆可以在设计时提前考虑到这些元素,例如,可以借助时代的特点增加现代科技元素,引入多媒体和人工智能等互动装置。

      3.增设着眼于提高家长教育意识的家长教育项目。美、英等国不少儿童博物馆创办了专门的家长教育项目,关注亲子互动质量,为家长提供育儿讲座。我国儿童博物馆可以在这方面加以借鉴,体现本土元素。与此同时,儿童博物馆辅助家庭教育作用的实现还有赖于家长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因此,建议我国儿童博物馆增设着眼于提高家长教育意识的教育项目。


      再次,鉴于儿童博物馆对儿童教育特别是低龄儿童教育的积极意义,建议我国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合作,推广类似形式的校外儿童教育,促进博物馆教育与正式学前教育的融合。在美国,不少儿童博物馆专门服务于低龄儿童,例如,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野孩子儿童博物馆(Kidzu Children’s Museum)和加州的想象力儿童博物馆(ImagineU Children’s Museum)专门服务于0-8岁儿童。而且,在认识到儿童博物馆可以提升正式教育效果之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也大都鼓励学前儿童参访,甚至开设了学前项目。早在1949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沃斯堡科学历史博物馆(Fort Worth Museum of Science and History)就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博物馆附属幼儿园,史密森学会也于1988年设置了史密森早教中心。值得欣喜的是,呼和浩特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设立了博物馆附属幼儿园,有望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引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新发展思路。


资料来源: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sOARdZPRLkmvuUh3D074FQ)



活动举办方